黄道平,男,46岁,常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科科长。他积极投身到抗击艾滋病的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奉献,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认真落实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要求,提升全市艾滋病防治业务工作水平成效显著,各项工作完成率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常德市疾控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黄道平获“首届常德市十大优秀青年医务工作者”称号, 2005年被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记“三等功”,2010年被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记“三等功”,2018年被省预防医学会授予“圣辉艾滋病防治奖”荣誉称号。
“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艾滋病的无知和偏见,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全社会都要用爱心照亮他们的生活。——习近平”走进常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长黄道平的办公室,最打眼的位置挂着这样一段习近平语录。而黄道平一直不停歇地为之努力着,他有一个愿望:愿艾归“零”,希望艾滋病“零新增感染”、“零死亡”、“零歧视”。
从难入手 服务高危人群尽力“零新增”
男男性行为人群是受艾滋病影响最严重的高危人群之一,这个群体隐蔽性强、组成复杂,极易感染艾滋病并将之扩散到一般人群。防治艾滋病,黄道平就从这块最难啃得骨头开始,尽力服务高危人群,希望朝着艾滋病“零新增感染”的目标奋斗。
很多的男男性行为者最纠结的问题,一是怕接受检测和干预而暴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二是考虑到万一自己确诊感染艾滋病该怎么办。每干预检测一名男男性行为者,之前都要做大量的思想动员工作,黄道平总是不厌其烦,耐心和每一位目标人群沟通,努力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帮助他们了解改变危险行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让黄道平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名叫A的男男性行为者,A曾经非常害怕抽血检测,但是检查有无艾滋病毒感染就必须要动员A抽血检测,令黄道平意想不到的是苦口婆心的劝A第一次抽血时,A居然晕了过去!他和同事们赶紧把A扶起来,递上一杯热开水,不停地安慰他,直到他完全恢复后把送他上车。黄道平的耐心帮助下,A从最初一名害怕检测者变成积极支持配合宣传干预检测者,还当起了男男防艾工作的志愿者。在黄道平干预的男男同性恋人群中,还有很多像这样从最初拒绝防艾工作到后来理解和接受防艾工作的例子。
在黄道平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常德市先后成立了常德蓝蓝爱心工作站、常德柳城工作组等2个男男防艾社会组织,黄道平和同事们带领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先后探索出了聚会模式、场所模式、宾馆模式、网络模式等四种干预模式,社会组织的同伴教育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防艾宣传、高危行为干预、现场检测等工作,他总是顾不上休息,每次坚持到现场指导和监督。同伴教育是否能成功实施与同伴教育骨干的水平密切相关,为此,黄道平每年都会组织举办同伴教育员能力建设培训班、抗病毒治疗知识更新培训班,外请专家对同伴教育骨干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从而提高同伴教育员的理论知识水平、交流技巧和组织能力。通过不断的努力,大大提高了男男性行为人群的可及性,干预和检测目标人群数成倍增加。2014年,常德市疾控中心还成功引进“中美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门支持我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大大提高我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质量和水平,使我市男男性行为人群防艾工作质量和水平走在了全省和全国前列。
从少抓起 加大学生宣传目标“零歧视”
当前,艾滋病对在校学生侵害越来越严重,学校艾滋病防治工作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如何加大在学生中的宣传,做到宣传全覆盖,黄道平觉得防治艾滋病、实现“零歧视”要从少抓起。
2014年,黄道平报请领导批准,在某高校招募培训了我市第一批大学生防艾志愿者。5年来,常德市的各大高校都有了防艾志愿者的身影,大学生防艾志愿者累计出动1000余人次,开展校内外防艾宣传近百场次,他们的身影遍布高校的每一个角落,遍布火车站、步行街、公园、河街、公共娱乐场所。而黄道平作为一名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每次都和他们在一起,在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为他们积极点赞,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他们打气加油。
大学生防艾志愿者的宣传工作也显现出很好的效果,2016年,为消除歧视,黄道平和学生志愿者们策划了一个活动,一位志愿者假扮艾滋病人,戴着口罩举着“我是一名艾滋病人,你愿意拥抱我吗?”的牌子走上街头,活动进行1小时30分钟,就有137名市民与这位志愿者拥抱,给他鼓励,这让志愿者们和黄道平备受鼓舞,总有一天能实现“零歧视”。
2015年春,一个曾经有过同性亲密接触的同学从学生志愿者那得知黄道平的电话,随后致电黄道平,他说他是在志愿者的宣传中得知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最近的一次亲密接触对象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尽管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但是还是担心感染艾滋病,心里非常忐忑,黄道平耐心的询问他的高危接触经历,评估他的危险程度,消除他的恐慌心理,动员他鼓起勇气,来疾控中心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在2次检测之间的窗口期,该同学惶恐不安,经常来找黄道平,黄道平每次都耐心开导,直至两次检测后确诊未感染艾滋病,该同学心里的石头才终于落下。这是一个大学生防艾志愿者从感染边缘成功拉回来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从心关爱 全心关爱患者力争“零死亡”
不厌其烦地接待不同的患者和有艾滋病高危接触者,倾听他们的心声,抚慰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减轻他们的身心疾苦。这是黄道平的工作日常,对于每一个艾滋病患者或者感染者,黄道平总是用心关爱,告诉他们艾滋病只是慢性病,只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定时服药,只要体内病毒得到有效抑制,就能大大降低传播风险,就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也能有接近正常人一样的预期寿命。他全心关爱患者力争“零死亡”,数不清有多少个“5加2,白加黑” 不停地工作着。
2013年临近除夕的一个周日,黄道平正在科室赶一份材料,一位年近五十的男子背着面容黝黑、骨瘦如柴的妻子来到性艾科求诊。女子刚刚确诊为艾滋病,由于确诊太晚,在艾滋病长期的侵蚀下,她的身体极度虚弱,并伴有多种继发感染。黄道平意识到,必须尽快让患者服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物,否则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然而,时至年关,抗病毒治疗入组前必须做一系列身体检查,按常规年前很难完成入组治疗了。为了挽救病人生命,黄道平耐心地和这位患者交谈,向她讲解了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重要性和坚持不间断服药的原因,认真做好服药前的依从性教育,同时紧急联系抗病毒治疗定点医院,说明病人的特殊情况,定点医院采取加急办理相关手续和检查入组手续的同时,提前让病人在第一时间吃上药,将这名患者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三个月后,这名患者来市疾控中心做CD4复查,再次见到她时,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体重明显增加,生活已能自理,治疗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黄道平深感欣慰。
2018年,一名公务员小覃(化名)在升职体检中查出了感染艾滋病毒,小覃一开始难以接受感染的现实,精神几乎接近奔溃,几乎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黄道平始终不停地开导着他,每天与小覃保持联系,开导小覃正确认识和对待艾滋病,一定要鼓起勇气,树立生活信心,并经常约他来办公室喝茶聊天,请他吃饭。黄道平在小覃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他最大的关心和安慰,让他感受到温暖。小覃经常对黄道平说,每次和你聊过后心理压力就减轻了很多。慢慢小覃的心恢复了平静,也慢慢接受感染的现实。在黄道平的帮助下,小覃也很快接受抗病毒治疗,现在小覃的病毒载量已经低于检出限,生活回归到正常轨道。小覃每每见到黄道平总是说:不是你的陪伴与开导,我真的很难走到今天,真的太感谢你了!
“我是一名普通的一线防艾人,最大限度减轻艾滋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和心灵的侵害是我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每当面对一张张陌生面孔的新发感染者,心里总是充满无限的愧疚,总感觉自己的工作做的还很不好,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不断向前。如果我的付出能够给他们多一份健康少一份伤害、多一份安慰少一份恐惧、多一份温暖少一分歧视,这将令我无比欣慰。”黄道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