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警防登革热
2016-08-02 14:29:22 信息来源:本站 点击量:4170
(通讯员 朱伟)近几年湘潭市疾控中心对我市不同环境开展了伊蚊监测,今年5-7月共布放有效诱蚊诱卵器531只,其中45只阳性,诱蚊诱卵器指数为8.47,与去年同期比下降了16.53%,指数大于5提示我市存在登革热传播的风险。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是当今人类中流行最广的虫媒病毒病之一,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在我国多发生于5-10月份,主要发生于海南、台湾、福建、广东和广西,不同地区流行高峰与蚊虫密度相关。我们应发动群众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和杀灭成蚊的工作。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14天,通常为5-8天。
登革热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头痛、眼眶后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皮疹、“三红征”(面、颈、胸部潮红)等。
少数患者会进展为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患者感染康复后,可以发生二次感染。
诊断
如果发病前14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或者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的蚊虫叮咬史,出现突发高热,肌肉关节痛,皮疹等临床表现,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游史/可疑叮咬史,通过采集血清检测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传播途径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治疗及疫苗
目前并没有治疗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患者一般都会痊愈。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预防登革热的疫苗。
预防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房间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废弃罐子的积水,别让它们长蚊虫;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或者去登革热高发国家旅游回来出现发热伴骨痛/皮疹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游史以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