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龚华治)其实对于湘西这方山水,我已经多次领略了她的神秘和美丽。然而,这次大年的湘西之行,却让我是那样的难忘、深刻。
大年初四的清晨,芙蓉镇是春雨绵绵,空气里 弥漫着清新,我们依依不舍地了离开这座古老而宁静的小镇,前往距离芙蓉镇不到三十里地的永顺县石堤镇松柏乡的一个小山村,也是老公一位同事的家。老公的同事和我同姓,儿子亲切地喊他“舅舅”。一路上雨是越下越大,山路崎岖,一座座大山在雨中模糊可见,汽车在云山雾海中缓慢地前行。“舅舅”与我们同行,一路上和我们讲述他的故事。“舅舅”和我同岁,土家族,是从这个大山里走出去的中专生,九十年代初期初中毕业考到娄底读中专,当时,交通极度不发达,长石铁路没有通车,每次寒暑假从娄底坐火车回家,都需要绕到怀化,再到吉首,再转车到永顺县,然后从永顺县城步行回家,约摸要花上两天的时间,步行途中就要穿过芙蓉镇,芙蓉镇上那些磨得光亮的古老的青石板,就留下他当年求学的足迹。“舅舅”告诉我们,其实他近十几年也没有来过芙蓉镇,这次和我们一同游玩芙蓉镇,他感觉现在的芙蓉镇已经充满了浓郁的商业气息,缺失了一些本质的东西。“舅舅”还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通往他家的水泥路,是去年才通车的,他们家里也是九十年代才通电,听着“舅舅”的故事,感觉一路颠簸,一路心酸,汽车大约行驶了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舅舅”家里。
一栋古老的木房子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前坪不大,堆放着许多木柴,这就是“舅舅”家的吊脚楼,简单、古朴,在这大山里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舅舅”领着我们走进屋里,第一感觉就是光线很暗,“舅舅”连忙打开电灯,我们见到了“舅舅”年迈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儿子。老人和我们的父母是同龄人,然而饱经风霜的面容,看上去比我们的父母要老上好几岁。环顾四周,家里唯一充满现代气息的就是那台电视机。“客厅”的正中央有一个用石砖修的方方正正用来烧柴火的地方,两个铁架子放在里面,可以用来放锅烧水,煮菜。抬头一看,一块块腊肉挂在上方,原来地地道道的土家腊肉就是这样烟熏出来的。“舅舅”说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就是围着这一团柴火吃着团年饭,话着家常守岁至深夜。最遗憾的就是大年三十晚上看不成电视,因为他们这儿有一个习惯,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必须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然而这样就导致电压不够,电视机无法打开。
我们也围着“客厅”的柴火坐了下来,儿子感到很新奇,用火钳拨动柴火,一会就把火烧得很旺,火光照亮了我们脸庞,全身顿时暖和起来。“舅舅”的父亲给我们端来自家酿制的甜酒,淡淡的酒香扑鼻,柔软的糯米入口即化,儿子一口气吃了两碗。“舅舅”打来一壶山泉水,放在柴火上,老公从车上取来了飘逸杯和大红袍,大红袍遇上山泉水,自然天成,茶汤清澈透亮,香气浓郁,滋味醇厚,人间极品。
没过多会,“舅舅”的小儿子醒来了,小家伙只有一岁多点,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我伸出双手尝试抱他,没有想到小家伙一下子就拥入了我的臂弯,丝毫没有生分之意。小家伙的奶奶说他平时见到生人,都挺不乐意要抱的,今日的表现不同往日,怕是因为我是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所以倍感亲切。
过了一会,能干的“舅舅”做好了午饭,冬笋炒腊肉,小炒莴笋叶,还有就是最具土家特色的柴火火锅,就是把锅子放在柴火上,土鸡,猪脚,海带,青菜等各种食材放在一起煮,热气腾腾,菜香扑鼻,原汁原味,吃出了土家人的味道,温暖贴心。
午饭过后,“舅舅”的堂姐一家来给“舅舅”的父母拜年,他们一起过来大大小小七八个人,一进屋,就跪在“舅舅”的父母面前磕头拜年,这是近四十岁的我,有生以来头一回见到这么传统的拜年方式,这种传统的礼节淳朴的民风居然在这儿保存得如此完好 ,我被眼前这吊脚楼里的一家子感动了,震撼了。此时的吊脚楼外是北风呼呼,雨雪交加,吊脚楼内却是柴火红旺、暖意盎然。“舅舅”告诉我们,如果不是今天这种雨雪天气,站在他家的坪里就可以看到天门山,可以看得出,“舅舅”对于这儿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充满感情的,因为他原本就是大山的儿子。
我们离开“舅舅”家的时候,老人握着我的手,要我们夏天再来做客,说他们这儿的夏天是最美最凉快的季节,我坚定地对两位老人说,谢谢你们,我们下次一定再会来看你们的!
一位友人开玩笑问我,这次大年湘西之行有没有艳遇,这就是我的艳遇,我遇到了最温暖的吊脚楼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