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市疾控中心举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开放日”活动,20多位市民代表应邀走进食品安全监测的“神秘地带”,近距离目睹了监测的全过程,了解了相关部门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监测样品随机采样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就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2010年,湘潭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开始由市疾控中心承担。目前,该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的监测样品数达到每年1000余个,获得监测数据10000项次。
那么,哪些食品会被送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进行监测呢?目前,市疾控中心已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测,贯穿屠宰、收购、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等多个环节。餐馆、路边摊担、农贸市场和超市里的食品等都是样品来源,2013年起还增加了网购食品。
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样品是通过随机采样获得的。以蔬菜检测为例,工作人员会到我市5个县(市)区的农田和农贸市场进行采样,每个县被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地域,并在每个区域选取样品,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每个采样地点,还会进行GPS定位,以便今后进一步调查。
当天,有市民代表问,如果个人怀疑食品有问题,能否送来检测呢?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疾控部门是根据国家和省里的要求,对食品进行主动监测,暂时不接受个人送检。
一项检测要耗时三四个小时
样品检测前,工作人员将会对食品进行登记造册,并填写流转单:要检测的指标和项目、检测完成时间、检测负责人都会清楚地登记在流转单上,流转单会和样品一起送到实验室的检测员手中。
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工作人员现场对生菜叶的铅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工作人员将采样、收样来的生菜进行了清洗,将菜叶部分切好,平均放入6支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放入微波消解仪,通过微波消解将待检元素(即铅元素)分解出来,获得消化液后就可以进行上机检测了。整个过程要持续3-4个小时。
当天,工作人员向市民代表展示了他们的“看家宝贝”:用来检测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砷、汞、硒元素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有机物的气相色谱仪,检测食品添加剂的高效液相色谱仪……这些都是实验室里食品安全风险检测的“功臣”。
“亲身感受了食品检测,看到这么先进的检验设备,我对食品安全保障更放心了。”家住雨湖区城正街街道,从事烟酒副食品经营的市民代表赵先生说。
去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8%
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根据规定,监测结果出来后,他们会及时向省疾控中心报告。结果得到省疾控中心认可后,疾控中心会将不合格食品的情况向市食安办、市政府报告,由市食安办安排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如果发现重大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将采取应急行动。
同时,市疾控中心还会将监测数据通过网络报告给国家相关部门。国家通过获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数据,能更好地了解地方的情况,为制定标准提供依据;还会对湘潭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和老百姓的健康权益。
自2010年承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以来,我市监测的食品样品数和检测项目不断增多。目前,我市疾控部门已能检测出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稀土元素、药物残留、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寄生虫及囊虫等项目,并加大了对奶粉、自制饮料、槟榔等重点食品的监测。
从监测结果看,湘潭范围接受抽检的食品样品合格率越来越高,2013年我市抽检项目的合格率达到98%。